亞洲和歐洲的防務股表現超越美國同行,顯示出在全球防務市場中的新動向。
隨著各國在防務預算上增加投資,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撼動了長久以來的全球盟友關係之後,許多國家開始重視自主防務,這促使防務股上漲。
儘管美國防務股在近期一般下跌,但歐洲和亞洲的武器製造商仍持續實現顯著增長,部分股價上漲超過100%。
根據Quantum Strategy的資深投資者大衛·羅什的看法,非美國防務股的上升與對美國作為盟友信任的下降有著密切關聯。他指出,特朗普政府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調整,以及未來美國對於同盟責任的回避,使得許多國家不得不重新評估對美國的依賴。
過去,歐洲國家通常選擇採購美國的防務產品,以此增強與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然而如今他們開始更傾向於與本土企業或如南韓等盟友合作,因為雙方擁有相似的戰略目標。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自主防務的重要性,歐洲和亞洲的軍火製造商正處於需求激增的有利位置。德國最近通過具有歷史意義的債務改革,為防務開支的巨大增加打下基礎。
此外,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也承諾將國防支出提高。歐盟計劃動用高達8000億歐元加強區域安全,這將進一步擴大防務企業的訂單.
例如,海軍系統製造商ThyssenKrupp Marine Systems的CEO表示,該公司預期到本世紀末可接觸的客戶基數將翻三倍。他強調,防務預算的上限幾乎已經不存在。
例如,德國的軍火製造商Rheinmetall預計今年的防務銷售將增長40%,這是基於來自軍方客戶的巨大訂單。這些增長無論如何會發生,即使在地區防務開支未加大之前,該公司已處於有利地位。
由於亞洲軍工廠的產能能夠快速填補歐洲需求的空缺,亞洲防務股亦因應需求而提升。自2022年以來,南韓軍火製造商收到了來自歐洲國家的大量訂單。
總結來說,盡管防務開支的擴大主要源自對美國作為盟友信心的下降,但市場對亞洲和歐洲的防務股的需求似乎很可能會持續,尤其是在各國加快提升自身防務能力的背景下,未來十年內這一趨勢可能仍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