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pp Store大獎揭曉,我哋特別訪問咗iPhone App of the Year嘅Kino同埋Mac App of the Year嘅Adobe Lightroom,兩個卓越開發團隊。儘管兩者喺應用範疇上實有著天壤之別,但對於與日俱增嘅AI技術卻展現出截然不同嘅態度。透過今次獨家訪問,我哋深入探討呢兩個頂尖團隊喺AI時代中,如何面對技術演變並採取不同嘅開發策略。
Kino同另一團隊嘅應對方式差異巨大,然而兩者一致認同AI應該作為開發過程中嘅輔助工具,而非取代人類創意與決策。
Kino團隊成員Sebastian de同Ben Sandofsky,堅持對於「手工編碼」嘅熱愛,對任何第三方AI工具或程式庫均不採納。他們並無完全排斥AI,而係相信親身撰寫代碼可以帶來更強嘅掌控感與成就感,呢種獨特嘅開發體驗係AI無法取替嘅。對他們而言,雖然AI可以處理一些生活瑣事,但喺軟件開發中,人類直覺、經驗同創造力仲係至關重要嘅。
對於每個細節都要求精准掌控,「確保每個設計選項都符合我們的標準」係Kino團隊成員Ben所說。堅持傳統開發方式為Kino嘅產品設計注入人性化細節,例如,為了解決使用者錄影時易誤觸按鈕,特別設計嘅「錄影按鈕鎖定」功能充分考慮咗初學者嘅需求。
Kino團隊喺設計過程中還受到專業電影攝影嘅啟發,其中「Instant Grade」功能便係好例子。對於色彩調校唔太熟悉嘅使用者,依然能輕鬆為影片套用電影級色彩風格。雖然呢個功能並無使用AI技術,但其背後嘅自動化邏輯卻與AI嘅「智能輔助」概念不謀而合。
當詢問未來是否會引入AI開發工具時,Ben坦言目前未發現合適嘅AI程序來輔助他們嘅開發。儘管承認某些開發者受惠於AI提升編程效率,Kino團隊仍偏好傳統手工開發,確保產品品質嘅一致性。他們認為,手工開發令他們對產品擁有全面掌控,尤其能保留更多個人風格。
相對Kino團隊,Adobe Lightroom團隊成員Stephen Baloglu同Katrin Eismann則視AI為強大嘅生產力工具,用來簡化攝影及修圖過程中繁瑣嘅任務。比如,推出嘅「生成式移除」同即將發佈嘅「反射移除」功能,均運用Adobe Firefly AI模型,迅速解決複雜嘅圖像編輯需求。Stephen Baloglu表示:「引入AI並非跟風,而係真正為了解決用戶實際操作中遇到嘅問題。」
雖然AI於Lightroom嘅開發流程仍處於初期階段,但團隊預期隨著AI技術愈來愈成熟,未來有望將AI應用於程式碼自動生成,進一步提升開發效率。
喺開發過程中,Kino同Lightroom兩支團隊都面對不少挑戰,但同時都享受到無比樂趣。Kino團隊分享每年新iPhone上市時,他們會爭相購買,隨即投入新硬體功能的測試。「與時間賽跑」嘅緊迫感雖然帶來壓力,但卻激發咗團隊嘅熱情。Sebastian de指出,iPhone硬體持續進步令Kino能提供更接近電影級嘅視覺體驗。
另一方面,Lightroom團隊則從廣大攝影社群汲取靈感。Stephen Baloglu經常參與攝影活動,將其經驗融入產品開發中。「我哋嘅團隊成員唔單止係開發者,仲係攝影愛好者,與用戶一同拍攝、編輯,令我哋更深入了解他們需求。」
Lightroom嘅Katrin Eismann還強調跨平台開發挑戰。為咗喺Mac、iPhone、iPad同網頁版上提供一致嘅用戶體驗,團隊付出巨大努力。隨著Apple Silicon晶片問世,AI功能於各平台上嘅運行效率明顯提升,為跨平台開發帶來新機遇。
Kino同Lightroom嘅成功都係基於全球用戶嘅真實反饋。Kino曾有用戶利用其App拍攝影片,喺恐怖短片節中奪得亞軍,令開發團隊感到自豪。從香港繁華都市到南極冰天雪地,Kino嘅易用性同專業功能令每個人都能輕鬆創作高品質影片。
Lightroom嘅用戶對AI功能帶來嘅便利亦讚不絕口。一位熱愛旅遊攝影嘅用戶分享:「Lens Blur功能讓我能夠快速地將背景虛化,突出主體,不再需要攜帶笨重嘅攝影器材。」即將推出嘅「反射移除」功能,更解決咗攝影愛好者長期以來困擾嘅玻璃反光問題,大家都期待不已。
你係堅持「手工製作」定「都交給AI」嘅開發者?Kino同Adobe Lightroom分別展現AI技術喺開發領域兩種不同嘅應用態度。無論Kino堅持「手工打磨」精緻作工,或Lightroom積極引入「AI賦能」創新思維,兩者皆致力提升用戶體驗。
Kino成功案例提醒我哋,並非所有產品都需要依賴AI才能脫穎而出,選擇合適嘅開發工具,先係打造優質產品嘅關鍵。而Lightroom嘅實踐亦彰顯於適當框架下AI如何有效輔助用戶創作,提升工作效率。
AI浪潮席捲全球,但產品最終價值仍取決於開發者智慧與熱情。正如Kino嘅Sebastian de所言:「技術僅僅係工具,真正讓產品光芒四射嘅,係背後嘅人性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