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會於近期召開最後一屆常規會議,為即將來臨的全國大選做好準備。
德國將於本季度進行2025年的聯邦選舉,預期將迎來新的總理來接替現任的肖茲,領導這個歐洲最大的經濟體。
根據近期的民調,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及其附屬的基督教社會聯盟(CSU)在選舉前的支持率位於首位,領導候選人梅茲(Friedrich Merz)極有可能成為總理候選人。
預計極右派的德國選擇黨(AfD)將位居第二,超越肖茲的社會民主黨(SPD)以及綠黨,後者同樣曾參與最近的執政聯盟,但該聯盟於去年底解散。
這一次選舉顯示出與2021年選舉的顯著差異,當時SPD位居首位,而CDU/CSU則位居其後,AfD當時僅排第四。
德國公民在投票時將作出兩次選擇:一次是直接選舉代表他們選區的國會議員,另一次是選擇黨派名單。第二次投票決定德國國會(Bundestag)的比例組成,各政黨將根據支持率派遣代表進入柏林確保其在議會中的代表權。
此外,政黨必須達到5%的門檻,才能向國會派遣代表。目前一些小型政黨,如左翼黨、自由民主黨(FDP)和Sahra Wagenknecht聯盟(BSW)也一直在這一水準附近徘徊,最近幾日,左翼黨的支持率略有上升。
選舉後,注意力將轉向聯盟組建的過程。德國政黨很少能獲得絕對多數,無論哪個政黨在國會中贏得的席次最多,通常仍需尋找合作夥伴以取得執政多數。
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數周乃至數月,政黨之間會進行充分的談判,然後簽署聯盟協議,詳細規範其共同的政策立場及計劃。
最近的民調顯示,保守派(CDU/CSU)將獲得最多的選票,但他們可能需要一到兩個(不太可能的)聯盟夥伴,這可能是SPD和/或綠黨。
所有主要政黨都已表示不會與極右的AfD組成聯盟。儘管AfD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在上升,但其選票結果依然備受關注,尤其是該黨在最近的爭議及調查後引發了全國性的抗議活動。
小型政黨此次選舉中也頗受關注,如果它們進入國會,將可能影響是否需要第三個聯盟夥伴來組建多數政府。如果新政府希望做出任何憲法更改,這些小型政黨的支持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憲法更改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數支持,而這些小型政黨則可以有效地阻止此類行動。
此次選舉之所以提前數月舉行,是由於所謂的交通燈聯盟的解散,該聯盟由肖茲的社會民主黨、綠黨及自由民主黨組成,自2021年接替長期總理默克爾以來一直執政。
幾個月以來,聯盟內部在經濟、財政及預算政策上的政治爭鬥和分歧最終導致了政府的解散,肖茲隨後解雇了前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
之後啟動了提前選舉的程序,德國歷史上只有三次選舉出現過此情況。肖茲最初要求國會進行信任投票,然後建議解散國會。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隨即解散了下議院,確定了星期日的選舉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