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車行業受到美國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徵收25%關稅的影響,預計北美大約三分之一的車輛生產將受到削減,導致每日生產損失約20,000輛車。這是根據知名數據和預測公司S&P Global Mobility的最新分析指標。
若此關稅未來不變,汽車生產的影響與可能的裁員情況將進一步加劇。S&P Global Mobility的副總監Stephanie Brinley指出,這代表著行業正在迎來新的變局,生產線的變動將會因應每家汽車製造商的需求和產能調整,可能出現工廠降低生產班次或生產速度的情況。
據報告顯示,25家汽車製造商每日在北美的平均生產量約為63,900輛輕型乘用車,其中大約65%是在美國組裝,27%在墨西哥,8%在加拿大。
受到這一關稅的影響,每家汽車製造商的生產能力將有所不同,有些工廠可能會完全停工,或在零部件受到影響時減少某類車輛的生產。
由於關稅造成的影響,汽車股在市場上的表現受到壓制,跌幅大於大盤。關稅是對進口商品徵收的稅費,而專家憂慮這可能讓進口商把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推高車輛的售價,並減少市場需求。
儘管多數汽車製造商對25%關稅未作出直接評論,但以往的表態和貿易協會的聲明已經反映出行業的擔憂。例如,美國汽車政策協會(AAPC)強調,符合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USMCA)嚴格國內和區域內容要求的車輛和零件應該免受此類關稅影響。
Nissan表示,這種持續的關稅會對汽車製造商造成負面影響,他們正評估應如何應對以減少損失。該公司的高管及華爾街分析師普遍認為,這類關稅令汽車行業面臨不必要的混亂。
顯然,支持這些關稅的人士認為這是平衡貿易不平等的一種手段,並有可能作為重新談判USMCA的槓桿。然而,大多數汽車製造商對未來的財務影響仍持謹慎態度。汽車巨頭通用汽車的首席執行官Mary Barra表示,他們相信能在短期內減少30%至50%的附加成本,而不需投入太多資本。
然而,這些關稅對北美車輛生產的總影響難以量化,因為零部件在不同形式下可能多次穿越國境,典型的汽車中平均包含20,000個零部件,這些零部件涉及來自50至120個國家的供應鏈。
例如,福特F-150雖然僅在美國組裝,但其主要零部件多達2,700個,而這些零部件又來自24個不同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