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有時會稱「死者」的投資者表現更佳,特別是當涉及到投資回報時。所謂的「死者」投資者,指的是那些採用「買入並持有」策略的非活躍交易者,這樣的策略往往在長期內帶來更高的回報,因為主動交易通常伴隨著更高的成本及稅負,並且容易受到衝動和情緒驅動的影響。
根據投資專家的說法,將資金靜置的做法往往能給予一般投資者更好的結果,而非試圖積極管理投資組合。專家Brad Klontz提到,投資者的行為才是損害回報的最大威脅,並非政府政策或公司行為。他表示,投資者在恐慌中賣出或在過於興奮的情況下買入,才是真正的壞習慣,這使得「死者」投資者往往勝過「生者」。
持有股票的「死者」投資者面對市場的波動,也能夠堅持持有,歷史證明股票在每次下跌後都能夠恢復,並屢屢達到新高。根據DALBAR的數據,2023年平均股票投資者的回報比標準普爾500指數低5.5個百分點,平均投資者的年回報約為21%,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回報為26%。
這一趨勢在較長的時間範圍內也同樣存在。根據晨星的數據,2014年至2023年間,平均美國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的年回報為6.3%,而同期間平均基金的總回報卻為7.3%。這意味著投資者在十年內失去約15%的潛在回報,這樣的差距在歷史上也一直存在。
專家指出,情緒驅動的決策,比如在市場低迷時選擇賣出,或者在某些熱點上漲時追逐(如迷因股票、加密貨幣或黃金)反映了人類的本能。市場波動會引發投資者快速反應,這樣的立即反應通常對財務市場的影響不佳。
以2005年到2024年投資標準普爾500指數的$10,000為例,持有的投資者在20年末將接近$72,000,年均回報達到10.4%。如果錯過市場上的前10個最佳交易日,總回報將減半,降低至$33,000;而若錯過最佳20日,則僅剩$20,000。
雖然「買入並持有」不意味著絕對不採取行動,財務顧問通常建議定期檢視資產配置,並做適當的再平衡,以確保符合投資目標。市面上也有一些可以自動化這些任務的基金,如平衡基金及目標日期基金,這些基金提供廣泛的多元化,能夠處理如再平衡這些日常瑣事。
簡言之,限制交易的次數是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根據專家的建議,常規的儲蓄及投資自動化也非常重要,例如通過401(k)計劃,讓員工在每次工資支付時自動貢獻,這樣的做法不僅便利,也有助於長期的財務增長。
No tags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