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矽谷特別流行的詞彙是「SPV」,即特定目的載體。這種投資基金在科技創業圈中愈顯重要,通常涉及將所有資產集中於單一公司。隨著投資者渴望從熱潮中獲利,SPV的受歡迎程度在過去幾年急速攀升,其所投資的公司估值往往高達數百億美元。
然而,投資者需謹慎對待。市場上發出警示,指出SPV內隱藏的費用和不明的所有權規則,且其行銷策略往往受限於「錯失恐懼症」的推動。
傳統的風險投資基金通常將風險分散於多個創業項目之中,因為大部分投資會失敗,而一兩個成功案例能為基金帶來巨額回報。但在SPV中,資金管理者通常為單一交易籌集資金,並招募一批小型投資者參與,這些投資者需支付額外的費用以彌補管理及其他成本。
一些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則利用SPV為其有限夥伴(如捐贈基金、退休金計劃或高淨值投資者)提供更大比例的單一創業公司股份,這樣可讓公司能夠提供更大金額的投資,以獲得比現有基金更多的擁有權。
在風險投資中,極少數成功者為整體表現負責。專家指出,SPV是一種單一的機會——如果成功,則無比可喜;但若失敗,則再無翻盤機會。
六年前,SPV在Forge Global的私人股份交易中僅佔7%。而如今,這個數字已驟升至64%。
在過去一年中,SPV已成為多宗重大人工智能交易的支柱,包括OpenAI和CoreWeave。Magnetar作為CoreWeave最大的機構投資者,透過SPV大幅增加其股份。
市場上SPV的募集頗為活躍,尤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為了在短時間內籌集大量資金,投資者對熱門項目的需求持續上升。另一方面,AngelList也見證到SPV的流入量增長65%,部分原因是風險市場在經歷低迷後開始回暖。
AngelList的CEO指出,該平台在過去的投資中曾遇到許多不透明的行為。投資者常常面臨多重費用和資訊不透明的狀況,這種經驗讓投資者對此市場的信任大打折扣。
行業專家指出,SPV的崛起與網路泡沫的頂峰有相似之處,當時也有零售投資者涌入,被過度炒作的科技公司吸引。當零售投資者的數量不斷增加,這可能成為機構投資者降低風險的時機。
No tags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