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行業面臨貿易政策風險
長期的貿易協議使製藥行業受到較少的關稅影響,但美國政府近期努力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使這個行業變得更具挑戰性。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在今年年中,就提出對進口製藥產品徵收最高25%的關稅,這一提議持續受到關注,市場期待後續具體措施的出台。
若徵收關稅,將會徹底改變業界現狀。早在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已經消除了對多種製藥產品及其原材料的關稅,這使得許多公司追求低稅率的商業策略,來充分利用這一政策優勢。根據華爾街分析師的評論,許多製藥公司之所以集中在低稅率國家,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稅收環境相對優惠。
愛爾蘭無疑是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特朗普在會晤愛爾蘭總理時曾指出,愛爾蘭吸引了美國不少製藥公司的投資。他的評論強調了愛爾蘭在吸引美國製藥業方面的成功。
有分析師指出,若對製藥行業徵收關稅,潛在風險可能被低估。雖然企業可以通過調整策略來降低衝擊,但涉及全球稅務和供應鏈的複雜性使得這過程不會迅速。分析師們警告,隨著稅務政策變化的不確定性,進一步的影響也難以完全預測。
根據Bernstein的分析,默克、艾伯維、安進及輝瑞等公司可能面臨更高的風險,因為這些企業的進口量較大,關稅可能會推高其成本基數。另一邊,Eli Lilly、吉利德、百時美施貴寶和莫德納的風險較為適中,因為它們的業務模式和收益結構相對穩定。
隨著分析師對製藥行業的評價逐漸變化,目前的股市表現並未完全反映政策風險。儘管一些高風險公司如安進的股價表現良好,但也有類似美克和百時美施貴寶的公司股價出現下滑。分析師認為,製藥行業的供應鏈高度全球化,各企業皆在不同地區有製造據點,令單一公司的影響難以放大。
市場普遍預計若真的對進口製藥產品徵收關稅,業界希望以分階段的方式來適應。據報導,製藥業界與政府的對話中,明確指出開設新的美國製造廠通常需時5至10年,並且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儘管部分企業已經在增強在美國的製造能力,但並非所有產品或公司都能在經濟上對在美制造進行重組,特別是針對毛利較低的仿製藥。
No tags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