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將成為現場音樂活動的又一熱潮年,無論是比莉·艾莉什、薇薇安·卡本特、甘迺迪·拉瑪還是SZA都將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不過,這也意味著樂迷們可能需要支付更多心儀演出的票價。
根據勞工統計局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數據,自2021年以來,電影、劇院和音樂會的入場費用穩步上升,最終重磅上漲達20%。
儘管票價飆升,但消費者對於這個漲幅表現出極高的包容度,這一現象常被稱為「娛樂通脹」。
根據最近的CouponCabin報告,2024年,音樂會觀眾平均參加七場演出,且大多數人計劃在2025年參加更多演出。
調查顯示,近36%的音樂愛好者計劃在2025年花費100至499美元購買音樂票,而超過17%的人甚至打算花費高達1,000美元。
在經歷了一年的音樂盛事後,美國人展現了對於高額票價的認可,其中部分原因可歸咎於「動態定價」。根據伯克利音樂學院的音樂法醫學家喬·班尼特的說法,動態定價是指在需求高峰期間收取更高的票價。這一做法與航空公司票價調整或共享打車服務的加價非常類似。
目前,票務市場對動態定價的意識顯著提升,並掀起了不少爭議,這在許多熱門活動中愈加明顯。且根據一項來自Bread Financial的研究,近四成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旅客在目的地現場音樂活動上的票價花費多達5,000美元。
隨著21世紀以來,錄音音樂的收益大幅下降,但現場音樂活動的收益卻大幅攀升。據Statista的數據顯示,2023年現場音樂行業收入僅在一年內就上漲了25%。
票務平台的動態定價似乎是未來的趨勢,儘管這項做法並不受到所有消費者的喜愛,但「YOLO」心態的流行使得消費者在享受消費上進一步大方,出現了難以逆轉的趨勢。根據Live Nation的季度收益報告,消費者對音樂會作為可支配支出的優先級非常高,演唱會是消費者最後會減少開支的一項體驗。
因此,儘管家庭預算受到壓力,對於喜愛的藝術家,消費者們似乎願意不計一切代價去看演出,意味著動態定價在現階段將會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