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業的價值正在逐漸轉變,從開發模型的公司轉向在其基礎上構建應用的公司。
在AI競賽初期,某些評論認為像Perplexity、Replit、Sesame和Abridge這類應用是二流的中介,隻是在他人的技術上覆蓋了一層界面。他們被貶稱為『AI包裝者』:這些公司圍繞着現有模型構建整個應用或業務。而OpenAI、Google、Meta和Anthropic等公司則專注於開發自己的模型。
隨着超高效模型的出現和模型的商品化進程加速,這一轉變變得越來越明顯。
某位健康護理AI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兼CEO Shiv Rao表示:「人們一度認為,競爭AI的唯一途徑就是籌集數億美元以預訓練這些能解決所有問題的網絡規模模型,這似乎是AI的唯一競爭方式。」,但如今卻發現價值正逐步向上流動。
像Microsoft這樣的巨頭在第一階段的AI競賽中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專注於基礎設施和模型層。然而,模型逐漸商品化,任何模型構建者的優勢也隨之縮小。當大型科技公司專注於提供原始能力和智能時,應用公司則更關注現實世界的用途和解決方案。
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作夥伴Bryan Kim表示:「這聽起來似乎不夠深思熟慮,感覺僅僅是一個包裝在所建模技術外的東西。這樣意味著我會去理解客戶的問題,然後結合這些因素來提供解決方案。」
包裝者甚至改變了矽谷的開發模式,開啟了『氛圍編碼』的時代。像Cursor這樣的應用使得任何人都能在無需學位或多年編程經驗的情況下開發應用。
E14基金的管理合夥人Calvin Chin表示:「我非常喜歡『氛圍編碼』這個說法,因為它指出了一種我們與這些系統互動的新方式,我們不一定要全賴於逐步篩選他們的運作。隨着模型和應用的日益成熟,我們將在經濟中看到其他類型的氛圍活動,或許會出現『氛圍法律』、『氛圍會計』,我們也會對這些模型越來越信任。」
No tags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