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電網需求的上升,特別是來自電力消耗大戶如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動,專家表示,儘管可再生能源占重要地位,但只依賴可再生能源無法全面解決供應問題。
在資金凍結、補貼回撤及關鍵組件關稅等多項挑戰下,太陽能、風能和氫能企業正努力調整商業模式,盡管他們的初衷並非長期依賴聯邦支持。
根據研究所的數據,美國的能源需求在未來五年內有望增長超過16%,這與2001至2024年間每年僅增長0.5%的平均數據形成鮮明對比。
對於那些希望進軍主流市場的可再生能源公司來說,早期的補貼政策幫助他們渡過了成長的艱難時期。然而,近年來,特朗普政府在其總統任期內裝襲這些解決方案,並發出行政命令推動化石燃料的開發,同時也削減了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
一項持續六年的研究顯示,46%的聯邦能源補貼流向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領域中最大的補貼來源。然而,天然氣和石油的補貼在2022年卻轉變為政府的淨成本,這改變了曆久以來的財政收入模式。
根據Propel Software的CEO的觀點,所有企業都明白補貼在研發周期中是至關重要的,但也意識到必須達到成本平價的目標。他指出,這個過程或許會比預計的更快,但隨之而來的挑戰也更多。
該CEO認為,清潔能源公司可以承受補貼減少或關稅上升的影響,但如果兩者同時發生,市場將面臨相當大的壓力,最終影響電網及其依賴者。
能源領域的成功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企業需要尋找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儘管內部存在不同擁護,太陽能和儲能技術在不少情況下已經達到或低於天然氣和煤炭的生產成本。
在德克薩斯州,風能占州內能量組成的24%,顯示出該地區對所有有效、具有成本效益的能源來源的開放態度。對於氫能公司Q Hydrogen的CEO來說,儘管化石燃料將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仍會是能源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需要在研究和創新方面繼續努力。
氫能能夠在大型規模下創造出顯著影響,尤其是綠氫來源於可再生能源過剩。Q Hydrogen計劃在新罕布什爾開設世界首個不依賴補貼的可再生氫能發電廠,這才是真正的創新。
氫燃料電池作為數據中心的備用電力來源,有助於提升大數據存儲的能力,雖然氫能的經濟性尚未完全成熟,但對於需要更大數據存儲需求的科技公司來說,能夠克服成本敏感性是其優勢。
隨著市場不斷變化,聯邦補貼的變化無疑影響到美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貿易和供應鏈方面的挑戰加大。企業夥伴關係被認為將是未來電網的重要推動力,但隨著各種能源技術變得越來越智能且依賴電網,所面臨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