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Nike 宣布推出其全新 3D 打印鞋款「Air Max 1000」,這雙鞋由 Zellerfeld 聯手打造,除了傳承經典的 Air 氣墊外,其他部份幾乎全數透過 3D 打印技術製作而成。這是 Nike 首度推出幾乎完全由 3D 打印技術生產的運動鞋,顯示出大型運動品牌正逐步接近球鞋量產的 3D 打印技術。
追溯到 2010 年代初期,當時 3D 打印技術仍處於初步階段。Nike 在 2012 年首次申請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鞋類專利,並於 2013 年推出了名為 Vapor Laser Talon 的首款 3D 打印運動鞋,這款鞋因為高昂的成本與長時間的生產過程,只提供給 NFL 的部分頂尖四分衛使用。同年,New Balance 也推出了第一款 3D 打印跑鞋 Spikes,但同樣因為產能問題而只限少數簽約運動員使用。
當時,各大媒體預測大眾將在十年內能夠穿上 3D 打印的球鞋,隨之而來的運動品牌也紛紛推出多款 3D 打印運動鞋並積極宣傳,但商業化應用卻進展緩慢。事到如今,3D 打印球鞋在大眾消費市場的接受度依然不高。為何擁有高度設計自由、可用多種材料及有效減少生產廢料等優勢的 3D 打印技術,仍然難以在球鞋生產中找到一席之地?
產能短缺、高生產成本及舒適度不足的技術障礙,的確成為了 3D 打印球鞋商業化進程上的絆腳石。但這一切真的如表面上那麼簡單嗎?ALIVEFORM 的創始人 Pek Shun Ping 提到:「公眾仍然認為 3D 打印技術慢,且價格昂貴,但現在確實已經具備大規模量產的能力。」他指出,現時的日本 3D 打印球鞋品牌正在迅速成長,並在最近的 AWGE 巴黎首秀上與 PUMA 合作的 3D 打印聯名鞋款 A$AP Rocky x PUMA Mostro 3.D 便是明證。
除了產能之外,對於 3D 打印鞋款的舒適度亦有一些擔憂。早在 2015 年,設計師 Troy Nachtigall 曾為一名荷蘭政客定做了一雙 3D 打印正裝鞋,結果得到的評價卻是「這是她一輩子穿過最舒服的一雙鞋」。Pek Shun Ping 認為,消費者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體驗這種新興鞋類的優勢。
那麼,為何這些大型運動品牌未能全心投入 3D 打印鞋市場?最根本的原因或許在於利潤問題。即使不採取這項技術,這些品牌仍然能以極低的成本生產運動鞋,顯然 3D 打印技術尚未成為盈利的最佳選擇。例如 adidas 的 3D 打印鞋 ClimaMog 的生產成本已超過每雙 28 美元,而出售的價格則是傳統運動鞋的三倍,這對於面臨利潤壓力的企業來說吸引力不足。
除了利潤的考量,這些品牌更擔心的是市場控制權的喪失。類似電動車的變革,當市場話語權開始轉變時,傳統車企的角色漸漸弱化,目前大型運動品牌依賴從亞洲進口大量鞋子以維持銷售。如果全力轉向 3D 打印,他們將需重構商業模式,這對於目前的運動鞋巨頭來說顯得困難重重。因此,在保持傳統模式的同時,不斷推出小批量的 3D 打印鞋款以維持技術創新,就顯得更加謹慎。
近年來,與 3D 打印技術相關的品牌如雨後春筍涌現,這些新興公司無需面對大型運動品牌所遭遇的轉型困難,使其成為市場上的新生力量。舉例來說,德國的 Zellerfeld,自 2017 年成立以來,便因與 Heron Preston、AMBUSH 等品牌的合作而聞名。在 Zellerfeld 的 3D 打印工廠中,數百台定制打印機的運轉速度非常迅速,目前打印一雙鞋的時間約需 20 小時,但預計可縮短至幾分鐘。
Zellerfeld 的創始人 Cornelius Schmitt 曾表示:「我們不需要起訂量,也不需巨額投資,你可以把設計圖發給我,明天就能收到成品。」他希望以 Zellerfeld 為平台,促進設計從構思到生產的全過程,實現如「鞋類的 App Store 或 YouTube」相似的便捷模式。
Nike 前首席運營官 Eric Sprunk 在 2015 年預測,3D 打印技術能夠徹底改變制鞋產業。而 HILOS 為例,近期宣佈與美國鞋履品牌 Steve Madden 合作,這將讓 HILOS 擁有與亞洲生產成本平起平坐的能力,實現本地的按需大規模生產。另外,美國新創公司 Koobz 也從 2023 年開始銷售其 3D 打印鞋款 16kW。阿聯酋的 ELASTIUM 自去年以 100% 可回收泡沫製作的全 3D 打印運動鞋後,近期也聯手洛杉磯最大的鞋廠 LaLaLand 推出新款 Orca。另一邊,中國創新鞋履品牌 SCRY 的支線 SCRY ZERO 亦在今年推出,專門針對日常通勤體驗進行設計。
在新興品牌的推動下,傳統運動鞋製造商也必須重新思考 3D 打印技術的潛力。不少球鞋大廠在近期的行動頻繁,除了 adidas、PUMA 和 Nike 外,還待提的是中國運動鞋製造商 PEAK 亦已經有三年的 3D 打印運動鞋銷售經驗。
有趣的是,不少大型球鞋品牌選擇與現有的 3D 打印公司合作。當詢問是否因為技術壁壘時,Pek Shun Ping 表達了否定意見,指出品牌更在不同層面進行合作,例如 ALIVEFORM 與 PUMA 的合作,不僅能輸出技術知識,還能實現設計層面的互補,推動設計到生產的全過程發展。
3D 打印鞋款的興起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對傳統製造模式的挑戰。施於於消費者的認知障礙及製鞋商業模式的固化,成為了當前普及 3D 打印鞋款的最大範疇。但隨著新興科技企業的崛起和傳統運動品牌的加入,3D 打印鞋款逐漸從實驗室走入到主流市場。此外,運動品牌也開始採用其他新技術,像是 On 推出的 Cloudboom Strike LS 跑鞋,利用自研的 LightSpray 噴織技術,三分鐘內即可完成鞋面噴塗。未來的某一天,或許我們能看到消費者在鞋店幾分鐘後便能穿上量身定制的鞋款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