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又來到年末,今年的你,是否有未解的人或事,仍讓你念念不忘?又或積下良久成耿耿於懷的咒?每逢回首就像重翻舊案,總有些名字在思憶內閃閃發光,但誰的舉止仍能一如既往?
果然「最動人時光 未必地老天荒」,這句詞彷彿擲地有聲,默默牽引著大家走進記憶中,而在腦海迴盪的,還有他的名字 —— 麥浚龍(Juno)。
Juno 出道逾 20 年,他的創作成為了不少人的青春印記,但要深入洞悉他的創作世界,又豈是容易?他不在乎地老天荒、滿腔熱血地埋首創作,似乎與這個世界大相逕庭,也甘於挺而走險,正如那《耿耿於懷》四部曲,就整整跨越了十年,從男方的痴情愛戀故事,到成為了「被傳聞談論的瘋子」,精密的佈局將整個故事串聯起來,使之忽爾完整又立體。
他說,「我覺得在創作裏,是要找到打破公式的模式。」
不如隨著他的步伐,看他沿著甚麼創作,又邊走邊藏著甚麼、追求什麼?
公式.重組
現在的 Juno,總以黑白影像、一身闊袍衣裝示人,外在形象簡潔鮮明,如同他社交平台上的排版;而音樂創作上,更是一首又一首的「麥浚龍式風格」別樹一幟,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成為一種指標、一個代名詞。那要是讓他為其命名和定義,不知道他會落下哪些形容詞呢?
「這問題一來就很難了。」 Juno 笑言,「我覺得自己的作品都是偏向個人的,這或許不僅與我的性格有關,更因為我認為,在創作中需要找到一種打破公式的模式。」
說到要打破公式,當然要先了解公式。以傳統的音樂製作方式為例,一首作品通常由作曲人、填詞人、監製、歌手共同完成,各司其職、分工明確,而透過大公司出道的 Juno更是深有體會。「在大公司時,我的感覺是,歌手只是負責演繹的角色,但我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作品,包括歌曲的長度、內容和創作背後。所以,要先學會這套所謂的公式,然後慢慢掌握相關的技能。」
「其實,每個範疇都有各自的公式,但難道只有這些嗎?又是否能孕育出不同的節奏?」Juno 認真道,「如果有一部很成功的電影,要我去複製,其實並不難。但前面已有 100 部這樣的電影,你又何必再去做第 101 部呢?」
這小小的醒悟,成就了他的獨特之始,Juno 也是邊學習、邊進化,慢慢適應、跌跌撞撞地尋找答案,再逐漸把公式拆開、重組。「我需要一個窗口來了解故事,而這故事表達什麼訊息、需要多少時間、多少配置才做到,我都喜歡在幕後慢慢計劃好,再去拼湊硬件,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破公式』。」
譬如一首〈雌雄同體〉,從唱腔到音域,大膽地一人分飾男、女聲,成功令大眾刮目相看,不僅打破了人們對他的往昔印象,亦打破了追隨主流大道的創作模式憑證 —— 原來忠於自我,也能得到欣賞。
但不走尋常路,注定要吃不少苦頭。要走出 comfort zone ,又談何容易?「公式當然有很多人做,因為有參考可以借鏡、用公式去處理時也相對容易,但我覺得,如何拆解公式這件事更吸引,而破壞公式所帶來最好的結果和最大的喜悅感。只是,這有好有壞,成功的話,會得到別人掌聲,要是不成功,就會成為『開荒牛』,行先死先。」
既然管不了結果,那不如先集中精神先做好作品,「我常覺得做創作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藴釀與孵化
自己的聲音有多重要?「如果有十個角色,即代表有着十個不同的視點,哪怕是對同一件事。」他以拍攝電影為例說道,「我覺得,作為一個導演,應該對每個題材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只顧複製別人成功的東西。」
於是,他將焦點放回自身,而他的視點始終離不開人。「例如我以前很喜歡觀察別人吃早餐,因為每個人吃煎雙蛋的方式都不一樣。我覺得這件事很有趣,明明食物是一樣的,但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吃法。」
就在這些細微之處,形成了對照的效果,更突顯一體兩面的概念。比如〈念念不忘〉和〈羅生門〉中的「哈囉吉蒂」,仔細聽便會發現,原來二人的故事彼此矛盾,這才是真正且殘酷的 「羅生門」。
所以,他每次確立創作主題後,總會先找到角色,然後再發展故事。「無論是音樂還是電影,其實最先感染我的往往不是故事,而是去看甚麼人物很有趣。因為我覺得,故事是相對死板的,但每個人在面對不同情況時的反應和處理方法卻各不相同。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我都會先思考角色是什麼樣的人,包括他以前是怎樣、經歷過什麼、以及他的言行舉止和談吐用詞等。」
他坦言,自己醞釀創作的時間可能比別人更長,但正是他的千錘百煉與一絲不苟,成就了不少人心中的經典佳作。而能夠將三首歌串連成為一齣戲的架構,都是經藴釀後所孵化的最佳例子。「其實,製作電影和音樂都一樣,我追求的不是純粹的新鮮感,而是作品在三年後、五年後是怎樣的,耐不耐看、耐不耐聽。例如《天與地的距離》 的 DEMO,我便是聽了六、七年。」
只不過,生活在這二十一世紀中的人,每天都吸收着大量的資訊,甚至如過眼雲煙。速度早已淩駕一切,而人們的耐性也變得越來越少。Reels 和短影片的興起,就是最佳的事例。
在這個僅用 15 秒能決定一個作品的生死的時代,他卻依然選擇日復日地慢慢鋪排、敘述故事,不疾不徐 —— 五年時間,他寫下一部電影故事《風林火山》;三年時間,他用三張專輯講述一段複雜又糾結的感情故事,甚至選在同一天推出。這位慢行者,似乎與這個世界的節奏迥然不同,但他仍堅守着自己的創作態度。
即將到來的年末演唱會《Juno Mak Presents: The Album : In the Name of a Father.》,他決定重新演繹當年在《the album》中被抽起的部份章節,為故事開啟新的篇章,而角色「董蒲」也將實實在在地踏上舞台。這種跨媒體化的手法,似乎也是冥冥中打破了公式之舉。「這張專輯(《the album》)表面看似一個愛情故事,但實際上不僅僅是在講兩個人,而是角色與身邊的朋友、敵人、陌生人、萍水相逢的人之間的情感、不同形式的愛都被放在其中。而那些原本已有的章節、感情版塊,似乎伴隨着年紀也變得更加完整。」
「對我來說,他們不僅是角色,而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哪怕我沒有經歷過他們所經歷的事,但他們面對的問題、心態或處理方式等,不多不少都會有我的影子在其中,能代表某一部份的我,也會跟隨著我成長。」
藝術家是這樣煉成的
那在每個力求盡善盡美的作品中,不知道於 Juno 而言,最滿意的又是哪一個呢?「很難去 Pinpoint,因為每個作品都代表著那個年紀的我、那時候的心態。」歸根結底,如今所見的遊刃有餘,都是出自日積月累、與歲月摔角所得。「在每個年紀所經歷的得與失,會使你對人生、人與人之間或所有東西都建立了一種價值觀和看法,再把它幻化在作品內。」
就正如他很喜歡用黑白色去演繹故事,「在商業的世界裡就是講求彩色,但於我而言,每當抽走所有顏色時,才能看到照片的狀態和力度。我覺得,這也是在我多個範疇的崗位裏,仍很好奇的事。」
所以,不論相隔了多少個地老天荒,他在創作中始終不變的,仍是那份對作品的認真和嚴謹。「我想,創作的過程是我對自己最 Harsh 的。每當覺得未夠好,我就會把整場戲丟掉重寫。當然,這個過程非常痛苦,但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學習、一直成長的階段。」Juno 謙卑地說道。
敢於想像,就是夢的開始,如今,他仍努力延續這份義無反顧的熱愛與狂想,最後,他亦認真地重申,「不論是歌手、導演、監製或編劇,這些都只是崗位的名稱,而我更看重的,是背後的創作理念。」
Executive Producer : Angus Mok
Photographer : Karl Lam
Art Direction : Karl Lam & Yoanah Chan
Styling : Yoanah Chan
Interview & Text : Louyi Wong
Videographer : Alvin Kong & Matt
Video Edit : Alvin Kong
Makeup : Janice Tao
Hair : Powder Room
Watch : Franck Muller
Jewelry : BVLGARI
Wardrobes: Prada, Dior Men, Gucci, Emporio Armani